leyu茶企“血拼” A 股

  leyu不熟悉资本市场的人怕是很难想象,中国作为茶叶的故乡市场规模已达到 3000 亿,拥有相关企业 150 万家,但时至今日,该领域仍没有一家 A 股上市的茶叶公司。

  不过这一记录很可能就要被打破了,继八马茶业 IPO 重启之后,近日中国茶叶也更新了 IPO 招股书,恢复上市进程。leyu而多次冲击 A 股无果的澜沧古茶,将转战港股。

  其中,由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改制而来的中国茶叶,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,就有过上市计划。八马茶叶的上市申请,最早也要追溯到 2013 年了,当时它刚刚获得了 IDG 资本、天图资本等四大风投机构的 1.5 亿元股权融资,被认为是福建最有希望上市的茶企之一。

  时年 1 月,先是安溪铁观音集团的 IPO,因为业绩超常增长、隐瞒关联交易等问题被否决;随后被吴晓波等人盛赞为 国货之光 的安溪华祥苑,在通过初审后,主动终止了上市进程,原因据说是担心熊市下发行价太低了;在此之后,在新三板挂牌的黄山谢裕大茶叶等公司,也先后对主板发起过冲击,全都铩羽而归。

  转眼来到 2020 年,茶叶第一股的争夺迎来新。当年 6 月,中茶股份率先递交申报稿,7 月,澜沧古茶的招股书也出现在了证监会的官网。就在大家为茶叶第一股花落谁家议论纷纷之时,后续发展有些出人意料。

  先是中国茶叶在 2020 年 11 月收到了证监会多达 69 条的意见反馈后,就陷入了沉寂。而后原定 2021 年 6 月 3 日上会的澜沧古茶,又在前一天申请撤回申报材料,主动放弃审核。这让在 2021 年 4 月,申请创业板 IPO 的八马茶业又看到了希望,然而很快,它也因为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比重小、成长性不足等问题,在深交所的连番问讯下,主动撤回了 IPO 申请。leyu

  是时,茶与酒、饮料等都在创业板的负面清单中,除非是具有新技术、新业态、新模式的创新型企业,否则想在创业板上市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
  2023 年 3 月 1 日,上交所官网显示,中茶股份更新上市进展,公开募股申请已被受理。同一天,八马茶业放弃创业板,在深交所主板递交的 IPO 申请,审核状态也变成了 已受理 ,招股书同步做出更新。

  在这个价值 3000 亿的赛道上,之所以迟迟走不出一家上市公司,更多还是要从行业内部去寻找问题。

  从消费端看,大多数消费者都知道有个 十大名茶 的提法,很多人也能就普洱、龙井、铁观音的区别说上一两句,可如果再往下问,普洱茶哪个品牌好,特级和一级铁观音本质上有什么不同,就很难有人回答得上了。

  这也是国内所有茶企都要面对的尴尬,作为茶叶的发源地,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,茶叶不但具有很强的礼品属性和金融属性,还从烘炒方法、原料品类、保存时间等维度,衍生出了各式各样纷繁复杂的品种,再加上其品质产量受土壤、气候等不可控自然因素影响极大,leyu同一个品类的茶叶生长在相同的地方,采摘时间的早晚都会对价格产生巨大影响,导致了茶叶在我国,始终没能从农产品转变为完完全全的 工业化消费品 ,市场整体上长期处在 有类无牌 的状态。

  以安溪铁观音为例,它其既是商标,又是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专用标志。原则上,在福建泉州安溪县 0.67 万公顷茶园范围产的茶,都可以叫 安溪铁观音 ,并不是只有 安溪铁观音集团 出品的茶才能叫这个名字。这也是当年,安溪铁观音集团 IPO 未被通过的重要原因,就像企业无法用肉夹馍、兰州拉面这样的名字上市一样。

  因为喜欢喝茶,苏生在抖音做了个分享茶文化的账号,现在已拥有 5 万多粉丝。被问到选茶时是否在意品牌,他连连摇头,虽然能叫出大益、八马等品牌的名字,但在他看来,这些品牌茶企的茶叶,与茶叶店里同品类的散装茶也没什么差别,至多就是包装好点,送人比较体面。

  事实也的确如此,无论是中国茶叶还是八马茶业,招股书的字里行间里,无时无刻不透露着它们 茶叶搬运工 的线 月,中国茶叶的 茶叶鲜叶 自产 234.91 万元,外购 1467.64 万元; 毛茶 自产 1016.19 万元,外购 26983.47 万元; 精制茶 自产 5365.59 万元,外购 39859.61 万元,平均自产率尚不到 10%。说它是 大自然的搬运工 一点也不冤枉,而这也是市场上绝大部分茶叶品牌的现状。

  它们的核心竞争力,既不是类似 中国茶叶 、 八马茶业 这样的品牌标识,也不是拥有了什么独门的制茶工艺技术,或是守着独一无二的茶园茶树,而是日积月累下,在全国各地开出的线下连锁加盟店。

  除此之外,还有一类企业则是围绕着稀缺和独特性,把茶叶做成了文化产品,品牌是有了,但苛刻的产地限制,使得它们彻底丧失了做大做强的可能。

  想要做中国岩茶第一品牌的 首席茶业 ,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。据公司相关负责人黎志介绍,他们的茶叶全部来自武夷山星村镇自有的 310 亩生态茶园,产量极为有限,因此主要走的都是企业定制路线,换上不同的包装,作为礼品日常商务馈赠之用。

  茶业赛道一直都是 大行业、小公司 。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,按收益计,中国茶叶市场规模从 2016 年的 2148 亿元增加到 2021 年的 3049 亿元,预计 2026 年将达到 4080 亿元。但全国的茶企数不胜数,企查查数据显示,我国茶叶相关企业 153.5 万余家,仅 2022 年 1-11 月新增注册企业就有 16.7 万余家。

  以上种种,也导致了即便是中国茶叶、八马茶业这样的佼佼者,所占的市场份额也是微乎其微。翻看招股书可以看到,八马茶业 2019 年至 2021 年的市占率,仅分别为 0.32%、0.37%、0.48%,销量在全国能排到第二的中国茶叶,市占率也没有超过 1%。

  入市门槛低、标准化程度低、市场集中度低、龙头企业少,茶叶市场长期的 三低一少 ,让新华社早在 2008 年就发出过 中国七万茶企为何不敌一个立顿 的感慨。

  但这也只是句感慨而已,在业内人士看来,学习立顿并不是中国茶企的最好出路。作为袋泡茶的鼻祖,立顿为了提高产品的标准化,是将来自不同产地的红茶混合在一起撕碎之后使用的。这对于很多对茶文化理解不深、讲究很少的外国人来说,可能就足够了,但对于热衷社交、喝茶要 品 的中国消费者来说,显然不够。

  也正因如此,即便是立顿的鼎盛时期,也没能从国内抢走多少市场份额。公开数据显示,全球袋泡茶在茶品类消费总额的平均占比为 23.5%,而我国仅有 5%,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。

  相比起来,很多新茶饮品牌正在传统茶叶的基础上做各种创新,类似茶颜悦色、喜茶、奈雪的茶、益禾堂等等的崛起,似乎对传统茶企的借鉴价值更大。

  喜茶的灵感一周茶,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周七天、每天一茶的理念,一套七种风味的茶包,可以连续一周不重味。茶颜悦色的点秋香系列,则将盲盒玩法引入到了茶叶售卖中,买家只有拆开包装,才能知道茶的口味。茶里则大胆尝试,在茶中搭配不同的花草水果,形成新的风味口感。

  脑洞大开的新玩法,在满足年轻人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同时,也顺应了茶叶消费年轻化的趋势,让购买品牌茶叶成为了一种新的消费时尚。京东有统计表明,2021 年购买茶叶的主力人群,年龄已经主要集中在 26 岁至 35 岁之间,其中 35 岁以下消费者的占比达到了 57%。

  另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发布的《2022 年新式茶饮高质量发展报告》显示,2022 年我国新式茶饮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超过 2900 亿元,门店数量达到了 45 万家,一年下来新茶饮行业采购上游茶叶原料就超过 20 万吨,直接带动茶产业增值超 100 亿元。

  出生在汕尾,从小对父辈整日饮茶极度厌恶的 00 后姑娘阿雯,甚至是因为奈雪的茶推出的 鸭屎香宝藏茶 ,才第一次了解到,这个网红茶 鸭屎香 原来就是自己家乡单丛乌龙茶的一个品种。

  普洱茶市场份额第一的大益集团,在上海、昆明、广州等地开出了 10 多家主打 茶 + 时尚生活方式 的大益茶庭,试图为年轻人打造现代的茶饮空间。茶颜悦色也在长沙开出了一家 小神闲茶馆 ,保留了一小部分的奶茶产品,其余皆是传统茶。奈雪今年 2 月在深圳低调开出 奈雪茶院 ,剔除了门店中日常的奶茶、果茶,只做纯茶,提供更大空间,甚至还有私人影院及餐食。

  正在 IPO 的八马茶业,也通过设立子公司滴可餐饮,模仿新茶饮企业创立了子品牌 小马茶趣 ,售卖包括果茶、奶茶在内的年轻人喜欢的产品。同时,为寻求茶饮料领域的增量,还成立创新事业部,培育速溶原萃茶饮子品牌 fnf。

 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,按收益计,中国茶叶市场规模从 2016 年的 2148 亿元增加到 2021 年的 3049 亿元,预计 2026 年将达到 4080 亿元。

  对于企业而言,谋求上市有助于获得更高知名度与更大体量,增强自身竞争力,这也是茶企为何 屡挫屡败 但仍坚持 IPO 的原因。